close







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地名由來?




立即點擊


請問有人知道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地名由來嗎?感謝~





松山區 松山原名「錫口」,位於臺北盆地東北方,東南為丘陵地,周圍有四獸山、姆指山、筆架山等山峰綿亙;山麓有基隆河蜿蜒流過,原屬原住民平埔族遊獵捕魚的勝地,景色雄偉秀麗。「錫口」二字係臺語發音,即平埔族人之所稱之「河流彎曲之處」。民國9年日人改「錫口」為松山,并設松山庄,隸屬臺北州、七星郡,臺灣光復後(民國35年),正式命名為松山區。 http://www.ssdo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786d022 --- 大安區 大安區名之由來,本於舊地名「大安庄」。爰光緒元年,臺北設府,轄二十二街庄,其中之大安庄(大安、龍安、坡心)、下內埔庄與六張犁庄均在大安區內。民國九年改市制時,除上述三庄外,包括古亭、東門之一部,分即以後之錦町、古亭町、昭和町、福住町亦在大安區轄內。光復後,將上述區域合併為區,因大安庄佔地廣且位於中心,故命名為「大安區」。 http://www.dado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8634bdc --- 大同區 大同區原名巴浪泵,乾隆28年〈西元1763年〉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時,載有「大浪泵庄」。道光24年〈西元1844年〉之契字述及「大隆同四十四坎」,即稱「大隆同」。大隆同有山,山形似龍,故有「龍穴」之稱,大隆同街得龍脈靈氣,山川鍾毓,人才輩出,遂成為淡北文人淵藪,後來邑人為酬謝龍山並傳之久遠,乃將地名改稱「大龍峒」,日據時有大龍峒町,臺灣光復之後35年2月規劃全市為十大區。合併大龍峒町、蓬萊町、太平町、大橋町、河合町為區,因轄區內有孔廟及大同路(現大同街)為紀念孔子天下大同之精祇及取國父世界大同之崇高理念與精神,配合舊地名而命名為「大同區」。 http://www.datong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3a3e94c --- 中山區 「中山區」名字由來:中山北路一段火車站附近之「梅屋敷」為日據時代最高級之旅舍。國父來台,在此落腳休憩,「梅屋敷」光復後改名為「國父史蹟紀念館」館內陳列開放供人參觀。為紀念國父 孫中山 先生締造民國之偉業,將上列六個區會合併,並命名為「中山區」。 http://www.chsn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51a2aa7 -- 內湖區 內湖區之「內湖」名稱,始見於清乾隆13年(西元17487年)古契文「立給佃批」中的「內湖庄」,因其境內多山丘,形成多處小盆地地貌,當地漳州籍人閩南語稱盆地為「湖」,故內湖是「內部盆地」之義。閩南語「內面即湖」或「內面彼湖」之稱謂;所指的盆地範圍係以北側自大金面山到碧湖國小的山陵,東緣從綠大地社區、成功公園到清白新村,南邊從白鷺山延伸到公館山之山丘北坡,西方是江南街處,在其中間形成一山坳型盆地。內湖區境內尚有「畚箕湖」、「北勢湖」、「白石湖」和「牛稠湖」等老地名,命名方式,亦是依地形和先民開墾事跡有關連性,而非指有水的湖泊名稱。 http://www.nhdo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701d173 -- 南港區 南港地名的出現,來自南港仔莊(南港),即今南港區三重、南港、新富、中南等里之範圍。在中南街、東南街附近幾個里,原屬大加蚋(佳臘)堡,為該堡內拓墾極早之地,僅次於錫口街(今松山)。雍正初已有“漢番”雜處於此。此一名稱最早出現於清乾隆29年(1764年),余文儀所纂修的《續修臺灣府志》一書。相傳乾隆初年有泉州人詹性任武職,曾屯營於此;地臨基隆河,有港可以泊舟,與汐止北方北港(今烘內,拱北二里)相對稱,故曰南港。同治年間,改稱南港仔街;光緒5年(1879年),南港堡莊有南港仔莊、後山陂莊(今南港區西端,玉成里,成福路以西一帶)、新庄仔莊(今東新里一帶)、山(三)重埔莊(今三重里一帶)。 1895年日本殖民後,沿用南港莊之名。 http://www.ngdo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818239f -- 2009-07-14 14:29:38 補充: 士林區 士林舊名八芝連林,又改稱為芝蘭(「八芝連林」是蕃語,是溫泉之意)。漢籍上最早的紀錄是載於清雍正二年黃叔敬「台海使槎錄」藩俗六考中:清代地方行政區名叫做「芝蘭堡」。至清末,文風蔚起,以其名不雅,改稱「士林」,是「士子如林」的意思。 http://www.sldo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81ad6ab -- 2009-07-14 14:30:00 補充: 北投區區域含今:長安、大同、中央、中心、林泉、清江、奇岩、八仙等八里,因其為昔日凱格達蘭平埔族內北投社址,故名。康熙中葉,即有泉州人洪、陳二姓於此開墾。 http://www.btdo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81db50e - 2009-07-14 14:30:37 補充: 信義區 臺北市政府為健全基層組織,充分發揮市政功能,於民國79年3月12日將原有16個行政區調整為12個行政區,本區由原松山區縱貫鐵路以南地區與大安區和平東路3段以北合併而成,命名為「信義區」。由於本區中心點的臺北市政府、臺北市議會、國父紀念館、世界貿易中心、國際會議中心、國際貿易大樓、君悅大飯店、各大企業總部等大型建物,構成北市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重心,尤以全世界最高臺北101大樓結合未來捷運信義線通車後,則本區勢將成為我國甚至東南亞地區的金融貿易重鎮。 http://www.syda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37c0b77 -- 2009-07-14 14:30:58 補充: 中正區 中正區原屬本市城中區和古亭區,民國79年3月12日臺北市區里行政區域調整時,將原城中區〈位中華路以西之福星、慈壽、萬壽等三里除外〉及原古亭區〈靜安、崇仁、自力、騰霄、忠貞、久新、久安、新勝、新和、凌雲、球場、忠恕、古亭、國校、大學、農場、富源等17里除外地區〉併原大安區文光、普愛、信愛、惠愛等四里及原雙園區夏安里合併而成,取區內的中正紀念堂作為新的行政區名。 http://www.ccda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3a4fd6f -- 2009-07-14 14:31:42 補充: 萬華區 萬華古稱《艋舺》,其名源自於(莽葛)或(文甲),為平埔凱達格蘭族之音譯。1709年,陳賴章率領福建鄉民移居至此,見到舟木蝟集,便以〈Mankah〉艋舺稱之。 西元1920年,日人將臺北改制為臺北州,施行地方制度,將「艋舺」改為「萬華」,取其 「萬年均能繁華」之意。 今日的萬華區經過幾度的行政區重畫,早已把範圍擴張許多了。中華路以西迄新店溪,忠孝西路以南,都包括在萬華區內,在這片土地上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,伴隨著臺北市的發展。 http://www.whdo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92b8d58 - 2009-07-14 14:33:52 補充: 文山區 文山區位於臺北市南郊、新店溪以東、蟾蜍山以南,東鄰深坑鄉,西以新店溪與永和市及中和市相望。當從臺北市赴新店、坪林、烏來、深坑、宜蘭等地,為必經之要道,其地勢為一小型盆地,開拓之初湖澤遍地,到處是污泥、荊棘,乾隆年間,先民由景美沿溪入墾,至嘉慶道光之際漸成街肆,西邊設有萬盛、十五份兩莊,東邊沿河以木樁圍柵防拒原住民侵擾,暫成部落,故有木柵莊、霧里、薛莊、內湖莊之產生,沿用甚久, 2009-07-14 14:34:13 補充: 至同治年隸淡水廳,又稱木柵莊、內湖莊、硯尾街。光緒初年置台北府,仍屬淡水廳,日治時期則劃規台北州文山郡、深坑莊景尾街,並隸屬深坑莊管轄,迨台灣光復後隸屬台北縣深坑鄉,民國三十九年三月一日政府為便於政令之推行與事實之需要,乃將深坑鄉劃分為景美、木柵、深坑三鄉鎮,五十七年七月一日改隸臺北市,分為木柵、景美兩區,七十九年三月十二日,臺北市行政區域調整,又將景美與木柵兩區合併為文山區。 http://www.wsdo.taipei.gov.tw/ct.asp?xItem=27108&CtNode=4724&mp=124121 -- 2009-07-14 14:35:03 補充: 資料來源: 各區區公所 http://www.taipei.gov.tw/cgi-bin/SM_theme?page=429ab2a2 --








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,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


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090714000015KK03349

7CD9F7488BD5806D
arrow
arrow

    文化大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